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10-22    浏览次数:

2024-10-18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张东刚 林尚立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主张。2023年8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携手构建发展共同体,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作为回答全球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全球发展共同体的提出是对当前全球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蕴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也是中国为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解深厚的历史逻辑——

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价值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全球发展共同体的提出,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旧模式的一次重要突破。纵观世界历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掠夺性开发和不平等贸易为基础的。这种旧发展模式不仅加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引发了频繁的冲突和动荡。构建发展共同体直面当今世界的诸多困局,其核心在于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突破,开创了国际发展合作新范式,体现着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具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依靠武力对外扩张,在资本主义“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中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率先进入工业化,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并开启追求现代化之路。但有些西方大国大搞零和博弈,奉行丛林法则,部分发展中国家谋求依附性发展,结果陷入各种发展“陷阱”。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使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公平与正义的企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传递希望和信心,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提供了价值指引。

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具有鲜明的历史连续性。中华文化崇尚“和”“合”,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注入新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和平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相融合,围绕主权独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和平主张与实践,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融入和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潮流,成功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党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时代担当,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倡导构建发展共同体和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中国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让世界分享发展红利,推动全球发展合作。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必然性。中国的快速崛起为践行发展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不是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的。恰恰相反,中国坚持合作共赢,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金融合作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数据显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过去4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从24%增至40%以上。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的国家超过80个,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合力组建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完善。如今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时代之题进行了深刻回答,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领悟科学的理论逻辑——

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原则框架

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根植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准确理解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理论逻辑,需要牢牢把握七个方面。

从自主发展到共同进步。构建发展共同体要求尊重各个国家的自主发展路径。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单一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所有国家的发展需求。自主发展意味着每个国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经济路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路径。这不仅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确保本国经济保持韧性和长久发展的基础。

现在,单一国家的自主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自主发展到共同进步的转变至关重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共同进步意味着合作与共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全球发展共同体的机制,获取资源、技术和资金支持,以符合本国国情的方式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自主发展,实现对共同发展的追求。

从资源共享到价值共创。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资源共享是推动国家间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有效弥补各国在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金和市场上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

受冷战思维以及资本主义“弱肉强食”逻辑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一直存在排他性思维,动辄挥舞“制裁大棒”,不断鼓噪“脱钩”。在这种模式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被视为对抗性斗争的结果,西方国家要在对抗中取得绝对优势。构建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从根本上就区别于旧的西方思维。在全球发展共同体建设中,资源共享应向更高层次的价值共创发展。价值共创意味着各国可以加强创新协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增值空间和使用效益。通过知识共享、技术转移、人才创新,全球发展共同体能够在资源互通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机会。

从包容发展到平衡发展。冷战结束后,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倡导包容发展,跨国投资大发展、国际贸易大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贫富差异、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平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强调发展机会公平分配,避免某些国家或群体被边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构建发展共同体要顺应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推动解决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使发展既充分又平衡。从包容发展转向平衡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资源、技术的均衡分布。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有利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构建既具有多元性又具有包容性的平等世界秩序。

从数字连接到科技赋能。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在此背景下,数字连接已成为国家间联系和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扩散壁垒厚筑,世界科技创新秩序面临重构。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力量。从数字连接到科技赋能的转变,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全球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构建发展共同体旨在通过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共建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空间,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提升各国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从可持续发展到全球环境治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现代化是以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这个进程还在延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是,仅仅依赖单个国家的努力已不足以应对全球生态危机。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从可持续发展到全球环境治理的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全球环境治理能帮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绿色和发展的双赢。其次,全球环境治理可以推动绿色技术的共同研发与应用,促进各国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等提供发展空间。再次,全球环境治理能够加强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提升。

从安全保障到合作增长。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构建发展共同体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重视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保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安全保障是国家间交往与合作的重要基础。没有安全保障,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与经济合作将无法顺利进行,发展也难以持续。因此,确保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特别是通过多边合作应对跨国威胁,是构建发展共同体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中国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致力于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各国通过发展合作实现联动增长。

从文化交流到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共享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增进各国人民的情感联系,还能为全球合作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然而,当前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有限,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化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为了推动从文化交流到文明互鉴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发展共同体应注重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摒弃文化霸权主义,尊重各国的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文明互鉴不仅仅是文化的相互借鉴,更是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和创新的过程。

把握鲜明的实践逻辑——

共建美好世界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全球发展倡议提出3年多来,理念内涵不断丰富,落实机制不断健全,推进路径更加清晰,务实合作逐步落地,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日益清晰并不断发挥着实践效力。这一理念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需要从多个实际着力点出发,培育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动能,为共建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深化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共赢发展的基底。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打造坚实的硬件基础作为全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践行和落实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应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推进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并将其作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这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未来,要着力推动各个国家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合作,特别是通过建设智能化、绿色化的基础设施,推进立体式、多功能、广覆盖的设施互联互通;在大力推动跨境高铁、港口枢纽、能源管道建设的同时,加速新一代5G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更多发展资金,为未来的区域合作奠定基础。面对各国发展的复杂难题和迫切愿景,中国开展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强调“发展优先”,不断注入绿色、韧性、数字、创新等新内涵,推动基建红利持续释放,合作成果惠泽各方。

推动全球供应链多元可持续,畅通经济交互的渠道。在全球供应链经历疫情和地缘政治挑战后,构建发展共同体面临如何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为此,促进交通互联互通、构建有韧性的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对于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践行和落实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需要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积极顺应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优化全球布局,更加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通过减少壁垒、畅通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来提升供应链韧性,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产能合作,优化供应链布局,进而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在现有的供应链上引入绿色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物流体系发展,减少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多边机制,推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合作,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

构建全球数字经济合作网络,释放数字红利。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充分发挥我国在5G、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缩小全球数字鸿沟,推动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践行和落实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数字经济合作的探索中,应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合作与创新。通过数字丝绸之路项目,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要进一步通过全球合作,分享数字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进产业数字化和贸易数字化。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全球数字经济网络,促进数字产业的普及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全球数字能力提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建立起普惠均衡、创新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下的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交流合作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

创新全球发展金融体系,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的支柱,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需要建设一个更加创新、普惠、绿色的全球金融体系。践行和落实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应在全球发展共同体的框架下,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持续深化。坚定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切实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转型。此外,数字金融手段的推广也将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和偏远地区的人群获得金融服务,提升金融包容性。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西方治理体系。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全球发展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践行和落实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应当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治理格局。要在相关国际机构中进一步推动决策权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使其在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中拥有更大话语权,通过南南合作和区域性合作机制,增强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规则,倡导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框架中的多边合作,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性和包容性;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开放包容,让所有国家都能有机会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发展问题层出不穷,但正是这些全球性挑战的存在,凸显了全球发展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它不仅为破解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理念,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促进全球合作,实现各国共赢,这一重要理念无疑将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实践证明,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Copyright 2014-2016 5163银河手机版 - 银河welcome娱乐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5163银河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