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精神上强才能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10-12    浏览次数:

2023-09-05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李广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艰难中奋起,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推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赋予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让文化成为“强起来”的精神保证。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文化力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发展动能和思想保障、智力支持,文化应主动作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环境纷繁复杂,围绕“形势怎么看、当前怎么干、今后怎么办”,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全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共克时艰的决心,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增强斗争意识,练就斗争本领,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消费打造扩大内需新引擎。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国潮”消费日益火爆、传统文化综艺频频出圈、红色旅游热度攀升,这些文化消费市场的新趋势折射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潜力。文化消费“新蓝海”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文化与制造、建筑、旅游、设计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营造消费新场景,催生经济新业态,探索发展新路径,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激活消费市场,有益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坚实基础。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一方面,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文化亮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让乡村产业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使农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彰显文化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双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落细,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价值观念,富裕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服务农业,使城乡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风尚。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主体性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不准、不精的难点问题,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既注重“可及性”,推动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又注重“均衡性”,关注薄弱地区和弱势人群,补齐短板,让男女老幼都能享有基本均等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缩小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富差距”,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注重“群众性”,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鼓励更多“文化能人”动起来,自编自演,自拉自唱,娱乐身心,服务乡邻,充实群众文化生活;又注重“引领性”,鼓励国有文艺院团走街串巷,把文艺精品送到基层,让群众享受到高雅艺术,同时在演出过程中,发现典型,创作新品,讴歌时代,服务百姓。

文化赋能产业振兴。文化也可以转化为造福于民的产业。“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面广量大的非遗,经网络平台的传播,不仅增强了地方的知名度,而且因直播带货等的融入,带动了非遗的活化传承和非遗产品的持续热销,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文旅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路径。政府引导、政策指导、专家辅导共同发力,市场主导、企业主动、科技主角协同动作,在旅游新场景中,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焕发生机,使文化成为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体现文化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建设力、融合力,是一种持续性的给养,是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包容。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为深刻演变的世界带来重要启迪、为人类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贡献,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两大奇迹”的取得,其密码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用自身的发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用改革开放证明世界文明古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赢得世界尊重。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有斗争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靠自强不息的文化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无论是突发自然灾害,还是强敌压境,中国人民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前进道路上,必然还有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中华文化丰富世界精神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经贸文化交流中实现了文明互鉴,为丰富世界精神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文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激荡中,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始终焕发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和世界各国文化一道,共同丰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Copyright 2014-2016 5163银河手机版 - 银河welcome娱乐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5163银河手机版